【植物】稀有濒危植物回归的方法与技术( 三 )


(三)物种回归后的管理与监测1. 物种回归后的管理
稀有、濒危物种的回归是一个长期而费时和费钱的事 , 但如果成功了 , 则比起它们长期在种质库或野外基因库中进行保护所要花的代价还是要低一些 。 时间长就长在于物种回归的后管理(aftercare) , 后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两个:一是提高回归植物种群的竞争力 , 包括必要的遮荫、灌溉、松土、病虫害防治和对一定范围内的其他物种进行必要的清除或控制(如杂草、入侵群落的先锋树种等) , 以促进其生长和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回归种群的补值和增援 , 当回归种群中有死亡时 , 必须及时补此外 , 对于一些在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下降的种类 , 或者对于那些繁殖能力没有下降 , 但幼苗的更新受阻的种类 , 还必须在第一批种群回归后的若干年 , 适当增援新的人工繁殖体 , 以让它们在群落中建立起较合理的种群结构 , 而增强其自我维持的能力 。
2. 物种回归后的监测
回归的后管理的长短应视物种回归后的生长状况而定 。 在滇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 根据对某些乔木树种从种子萌发到成为更新种群所需时间看 , 编者认为 , 对于大、中型的乔木来说 , 后管理的时间大约是10年 , 地于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 则可少于10年 。 然而 , 对于稀有、濒危植物回归后监测(monitoring)则可能要延续至回归的种群达到正常繁殖的年龄 , 这也要视回归各类的生活型而定 。 监测应根据回归目标的两个方面(自然生态系统和回归物种)制定内容 , 而监测频度的确定可考虑在后管理期间每年或隔一年一闪 , 在后管理期以后 则可以每5年一次即可 。 监测的目的除了为回归的最后效果的最后评价提供依据还要为改进后管理的措施提供指导 。
3.回归的效果评价
稀有、濒危植物回归的效果评价以是否达到回归的目标为标准 , 并以回归时的记录和监测的结果为主要依据 。 它与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是否成功一样应有起码的标准、进一步标准 和最终的标准 。
(1)起码的标准:从种子到种子和对生境无害
回归的植物能在自然生境中正常生长、发育 , 能够产生有生命力的种子 , 而且它们对群落的其他物种不造成伤害 。 因而对其评价必须在它们达到繁殖年龄时进行 。
(2)进一步的标准:能自我维持和与其他物种的协调
回归物种的自我维持系指它们能在自然生境中具有一定数量的更新种群 , 并能与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协调 , 增加了群落的物多样性 。 其评价要至回归物种具有更新种群时进行 , 需要供助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
(3)最终标准:保持性与参与群落的生态过程
保持性是指回归种的种群是否具有维持其遗传多样性的足够大种群和种群结构是否合理 , 同时它们也能参与群落的生态系统过程 , 有利于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 其评价要在回归后的较长 时间进行 , 需要借助遗传多样性的测定方法、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和必要的环境观测资料等 。
(四)植物园与稀有濒危植物的回归植物(树木)园一般都建立有较多的和具有准确命名的各种植物 , 尤其是稀有、濒危植物的专类植物(园)区 , 对引种的栽培植物多有科学的记录系统 , 有植物繁殖的各种设施和具有必要 专业的科技队伍 , 而且他们的研究工作往往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联系在一起 。 因而 , 植物园尤其那些综合性的、与自然生态系统靠近的植物园具有开展稀有、濒危植物回归及其研究的良好条件 。 据BGCI在1991年的一个调查资料统计 , 世界上有394个植物园的园地中具有自然的或半自然的植被(Akeroyd,1995年) , 这些有条件的植物园应积极开展回归工作及其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