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桓齮 秦上将军桓

秦朝桓姓将军?桓齮(yǐ ):本为秦将 。秦始皇十一年(前237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取邺九城 。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3年),桓齮从上党越大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 。
秦国将领桓齮的故事历史上桓齮是怎么死的?其实一直一来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桓齮的死因就很明白了,那他就是为了荆轲取信于秦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桓齮是樊於期呢?首先历史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就很少,樊於期作为一个叛逃的秦将,在秦朝的诸多史料记载之中都不见这个人的名字,最早是出现在始皇15年,而桓齮则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始皇14年,当时他很有可能败于李牧之手,然后逃遁到其他的国家,事件上恰好吻合 。
秦始皇的名臣名将都是谁?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的名号可不是吹嘘出来,也不是篡改历史伪造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历史上很多帝王一边抹黑秦始皇,一边模仿秦始皇,一直在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秦始皇没有杀过有功大臣,这一点是后世绝大数帝王无法比拟的,因此秦始皇手下名臣武将济济一堂,可谓精英人物皆被秦皇收入囊中 。
王绾是秦王政的第一任丞相,原本是丞相吕不韦的书客,后来被吕不韦派去教习秦王政的学业,结果王绾一去不复返,他死命效忠于秦王政 。王绾的执政理想明显跟吕不韦属于一脉,《吕氏春秋》他多有执笔,因此他在为政理念上跟秦始皇不一样 。统一天下后,王绾提议郡国并行制度,也就是燕、齐、楚三国的偏远地区派秦始皇诸子或者兄弟去当诸侯王 。这个建议秦始皇没有采纳,最终刘邦采纳了王绾的遗策;由此可见王绾是温和改革派,秦始皇是激进改革派 。
王绾丞相退休后,丞相一分为二,右丞相是冯去疾、左丞相是李斯,右丞相名义上高于左丞相 。御史大夫冯劫是右丞相冯去疾的儿子,他们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的后代,是冯唐的祖先 。前208年,大将军冯劫、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联合向秦二世进谏,请求停建阿房宫及减省戍役以减轻民困 。二世不从,命人把三人治罪,冯去疾与冯劫不愿受辱,皆自杀而死 。
兵家名士尉缭是魏国人,他在魏国不受用,于是西入秦游说秦王政,嬴政看了他的兵书《尉缭子》后拜他为秦国国尉 。水家名士郑国是韩国人,他受韩王安之命入秦行施水工疲秦计,后来嬴政重用他,修成了关中大渠,命名为“郑国渠”,秦王政拜他为秦国大田令 。儒家名士淳于越是齐国人,秦国统一天下后,招贤纳士,他成为72博士之一,任仆射,公子扶苏的老师 。淳于越要求分封秦国皇族诸子,遭到李斯打击 。
【秦将桓齮 秦上将军桓】秦始皇著名的文臣有李斯、武将有王翦,王贲,蒙毅,蒙恬、李信;李斯后来全族被杀,王翦的孙子王离被项羽击杀、蒙氏被二世族灭 。陇西侯李信善终,汉朝李广、李陵皆是李信之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