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夏菜“带活”撂荒地 张掖山丹昔日贫困村成功逆袭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高原夏菜“带活”撂荒地 张掖山丹昔日贫困村成功逆袭
张掖市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农业综合示范种植园区的蔬菜大棚
中新网甘肃新闻5月25日电 (闫姣 祁晓蓓)初夏时节 , 走进张掖市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农业综合示范种植园区 , 200多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 , 村民在园区劳作 , 大棚里西兰花、西芹等育苗工作有序推进……通过集体资产股权量化 , 寺沟村农民参与特色蔬菜种植和观光农业发展 , 昔日的贫困村变了模样 。
寺沟村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 , 昼夜温差大 , 是高原夏菜生长的绝佳地带 , 常年播种面积2927亩 , 经济收入主要以劳务输出、高原夏菜种植为主 。 该村是山丹县13个精准扶贫村之一 , 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5人 , 2018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 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 2021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2016年春 , 寺沟村成立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 , 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 建设层架式钢架香菇大棚12座 , 预订香菇菌棒15万个 , 种植香菇1.2万平方米 , 并安装物联网温控系统 , 实现自动喷水、网络化管理 。
高原夏菜“带活”撂荒地 张掖山丹昔日贫困村成功逆袭
蔬菜大棚里的幼苗 杨艳敏 摄
2017年 , 村上因地制宜 , 依托前期成立的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 , 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 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 利用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撂荒土地166亩 , 进一步扩大示范园种植规模 , 让“死资源”变为“活资产” 。
2018年 , 时任寺沟村党支部书记的李玉兴带领村党支部紧抓“三变”改革契机 , 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 利用贫困户长期闲置耕地 , 修建钢架大棚143座 , 新建恒温库1座、高标准育苗室2座 , 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 。 由合作社牵头 , 平整撂荒地种植枸杞500亩 , 将15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新建钢架大棚 , 引导民众就近务工 , 逐步形成富民产业提质增效、集体经济稳步壮大、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 。
寺沟村选准特色产业 , 走出了一条富民增收的特色之路 。 在原来200座钢架大棚的基础上 , 又扩建70座育苗棚和3座温室大棚 , 固定工作人员近50人 , 秋季用工旺季时用工人数达400人 , 固定管理人员每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 。
“现在每棚纯收益都基本稳定 , 与外地公司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 优质的高原夏菜发往上海、山东、广东等地 。 只有把产业做起来 , 村民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 我们要继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 ”合作社负责人李玉兴说 , 这几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 , 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建成500吨恒温库一座 , 从根本上解决了园区农产品贮藏保鲜问题 。
“年后开工我就来了 , 每天都有工资 , 挺满意的 。 ”村民王凤兰说 。 原来和家里人在新疆打工的她 , 这两年一直在蔬菜基地务工 , 有钱挣又可以照顾家里 , 一举两得 。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佰海说 , “结合去年的育苗经验 , 育苗一期是40多天 , 分批次开始栽种育苗 , 播种批次时间拉开20多天 , 大大减轻了季节用工紧的问题 。 ”
【高原夏菜“带活”撂荒地 张掖山丹昔日贫困村成功逆袭】目前 , 高原夏菜种植已发展成寺沟村重要的致富产业 , 为保证果蔬品质、提高村民收益 , 在种菜过程中施用农家肥 , 确保蔬菜无公害 。 并聘请该县农技专家上门指导 ,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 使大棚蔬菜种植进一步标准化、规模化 , 高原夏菜种植让越来越多村民鼓起了“钱袋子” 。

推荐阅读